春之當代夜
1 社區合作&住屋- 藝術與社會的對話行動
2 從工作室到田野:藝術家角色的變化
3 轉移參考點─從打開當代與奧賽德工廠的東南亞經驗談
4 當代藝術的兩種路徑:歷史回訪與影像行動
5 來自邊緣世界的攝影機
「社會田野與藝術生產」系列講座
2013 . 12 . 06 ~ 2014 . 01 . 10
策劃: 王品驊

近年台灣社會頻頻浮現土地與農運、產業轉移、都更和城市重劃、勞工和移工等爭議性課題,不僅非孤立現象、且共存於亞洲多國處境之間,深層問題來自於21世紀跨國流動的資本與貧富不均的經濟架構,已經瀰漫為全球化災難的新自由主義財政危機。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已逐步進入產業外移的開端,面臨產業結構與資金流出海外等轉變,到了1990年代,台灣已體現出產業外移之後勞工失業、家庭破碎等社會問題叢生的狀態,而此種為尋求海外廉價勞動力而發生的產業外移的「資本輸出」案例,實則有著台灣、香港、東南亞多國的現象共通性。

本演講系列以朝向「亞洲共感」為標的,試圖在上述時代背景下,以相應而起的「藝術的社會田野」實踐作為觀察角度,邀請幾位跨視覺藝術、策展、紀錄片、社區工作、區域調查等多樣性方法為媒介的工作者進行講座,與大眾分享他們對於土地農運、都更、勞工產業、移工或弱勢族群等議題的長期專注和具體行動。 本系列講座期能拓展亞洲共同經驗交流之空間,透過引介跨文化工作者之「社會田野」和「藝術生產」的實踐經驗,邀請觀者一同見證此在地書寫中—全球化瞬息萬變的時代軌跡。

 

本期活動
1
社區合作&住屋-
藝術與社會的對話行動
主持:林宏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兼主任
主講: 黃海昌 藝術家
2013.12.06

本講座將檢視藉由社會/政治介入、社區行動、及政策制定等途徑與社區產生互動與和連結的時下大眾化議題。講座內容觸及文化與藝術的介入,援引波伊斯(Joseph Beuys)提出的「社會雕塑」,與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的「對話性行動」及「意識覺醒」理論為出發點。

為了將焦點鎖定在特定的策略與過程,並同時凸顯與社區合作以及從社區角度出發的策畫方式所涉及的複雜度,講者將引用三件與住屋相關的計畫作為案例說明:一、與土耳其蘇陸庫雷地區的羅馬(吉普賽)社群共同製作的一部影片,內容收錄他們面臨家園即將受到摧毀而被迫四散流離的歷程;二、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一項都更計畫,該計畫所涵蓋的地區是一處過去曾發生種族動亂的區域,爾後透過與地方政府建立公辦民營的合作關係,發展成低價的建屋地;三、馬來西亞檳城一項涉及國民住宅的參與式預算計畫,以研究、數據蒐集、及目標族群等方式來評估居民的需求,讓他們投票決定自己的需要,並以更適當的預算配置與結構予以實現。

本講座的目的並不在於提出確切的方法或答案,而是對於所有社區合作方案都必須發展出重要的架構與反思的現象加以申論。「以善為本」的藝術/文化及非政府組織的介入,真的能夠壯大讓那些權利被剝奪的社區嗎?分裂的社區如何匯聚能量,重新整建並朝轉化一途邁進?什麼是具體的結果與永續性的構成要件?文化行動與理想主義會在什麼時候結束?而現實政治(realpolitik)又在什麼時候開始?真正的變革是否非得借力於政治「護航」和政策的制定與主流化?

2
從工作室到田野:藝術家角色的變化
主持:賴香伶/
春之文化基金會執行董事
主講: 徐文瑞 獨立策展人
2013.12.14

在當代藝術出現之前,藝術家往往被稱為「畫家」,在自己的工作室做架上繪畫的藝術創作者。當代藝術關注日常生活與社會現實,甚至任何作品都涉及當地的特殊脈絡,藝術家走出工作室,不僅「戶外寫生」,更進入「田野」變成一種趨勢。本演講舉出幾個案例,探討其中不同的角色,加以重新定義,從劉小東、蔡國強,到吳瑪悧、姚瑞中、陳界仁,再回到李元佳,對其中幾種不同類似進行分析,說明這個變化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以及藝術與政治經濟學、階級、中心與邊陲、藝術機構的觀點和角色的轉換等,重點不在於強調亞洲或歐洲或非洲或美洲等這些「大陸地」如何因為這些「小計畫」而發生變化,也不在於重新確立藝術如何強化台灣或中國的國族主義、與鞏固漢人中心地位,而在於關注藝術計畫如何進入更細膩的政治經濟過程,與「諸眾」人們的生存脈絡中。

3
轉移參考點─從打開當代與奧賽德工廠的東南亞經驗談
主持:鄭慧華/
立方計畫空間策展人
主講: 高森信男 奧賽德工廠廠長 許家維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站長
2013.12.27

從「打開─當代」以及「奧賽德工廠」兩個藝術團體近年與東南亞的交流談起,探勘當代跨文化、地域的藝術網絡路徑,並討論當下藝術生產如何通過新的合作關係,重新構建台灣與其他地區交流的頻譜與積極意義。

4
當代藝術的兩種路徑:歷史回訪與影像行動
主持:龔卓軍/
藝評家
主講: 黃明川 導演 姚瑞中 藝術家
2014.01.03

台灣當代藝術除了在延續傳統手藝追求與現代造型創意之外,一直存在著「不言明的翻譯運動」,以接應歐美日的當代藝術思維。但是,在創作主體性的追求與自省風潮中,不乏抗拒者。透過自身歷史的回訪與相應的影像行動,在影像檔案創製與改寫的努力中,已漸漸呈現彈性多元的深沉主體之聲。黃明川與姚瑞中是這些先發藝術家群落中的佼佼者。自1990年代以來,黃明川透過電影、紀錄片與影像檔案的創製,留下關於台灣歷史命運、了解神話、地景與文化人物的開創性敘事與檔案。同為檔案狂的姚瑞中,在他的行為、錄像、繪畫、廢墟影像與公共空間的大規模調查行動與紀錄中,持續打開當代藝術對於歷史與地景的批判思考。這個講座將針對這兩種當代藝術路徑的同異,對照當下年輕世代創作者在這方面更多樣的表現,進行深度的檢視與再思考。

5
來自邊緣世界的攝影機
主持:賀照緹/
紀錄片導演、製片
主講: 王品驊 獨立策展
2013.01.11

紀錄片訴說的是故事。對紀錄片導演來說,眼中所見的真實,如何在腦中反芻,透過攝影機,走過剪接檯,臨到觀眾的眼前?紀錄片導演的觀點是如何形塑的?一個抽芽自台灣土地的紀錄片故事,如何產生亞洲共感?

紀錄片導演賀照緹,多年來挖掘來自邊緣的故事。在創作過程中,透過視角的流動,一方面深入故事主角的心靈,一方面飛離浮躁的現場,長出客觀主體之眼,因此看到跟國際觀眾對話的密碼。

賀照緹的作品,訴說了全球化衝擊下的流離失所、認同與差異。本次講題,分析她作品中對於邊緣角落的影像取材,呈現最在地的現場影像。從位於東亞的台灣,放眼世界,在流動視野中體現全球化景觀的視點,體現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獨特的再現真實。預計將放映的作品片段是:《蟑螂X檔案》、《炸神明》、《我愛高跟鞋》、《薩爾瓦多日記》、《303》、《台灣黑狗兄》、《只要我長大》。

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