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當代夜
1 文化原鄉‧藝術實踐
2 發明「莫雷爾」 都市空間、媒介與在地運動
3 政府有能力處理文化事務嗎? 北京與香港的兩項案例研究
4 如何書寫一座城市的身世?
5 城市邊緣的文化移動
「當代文化與城市景觀」系列講座
2014 . 11 . 21 ~ 2014 . 12 . 26
策劃: 賴香伶
活動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因應現代工業化的影響以及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改變,有關於城市的演化以及未來發展已成為城市研究的重要觀察面向之一。其中所指涉的包括城市作為物理環境以及作為新生活型態的探討,廣泛地觸及城市與建築、文化景觀與在地歷史、城市環境與社會關係的現狀觀察與未來展望。

城市是人類生活的載體,是社會活動發生的現場;所謂的城市景觀,不再限於磚瓦堆砌出的建築樣貌,更來自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每一道城市肌理,反映了人們構想生活和社會的方式,獨特的城市文化及風格也隨之而生。面對全球化的今日,對於城市文化「主體性」的探討必須植基於歷史根源的追溯,而並非僅停留在城市建築所化約而成的視覺印象。城市發展的進程如何深刻反思人類的生存處境,以及社會關係。

春之當代夜的系列講座,期待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除了建立國際交流的平臺之外,更希望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視野與思考角度。本系列講座期能由不同面向探討當代社會環境之下的城市發展議題以,邀請城市與建築學者阮慶岳、王家浩、陳伯康、策展人李俊賢、吳瑪悧、林平、胡朝聖、王伯偉以及視覺藝術創作者葉偉立、侯淑姿、涂維政、吳燦政、吳尚霖等人共同參與探討。

本期活動
1
文化原鄉‧藝術實踐
主持:林平/
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策展人
主講: 李俊賢 藝術家 拉黑子‧達立夫 藝術家
2014.11.21

拉黑子‧達立夫與李俊賢兩位藝術家,在全球化都會時代,受到原鄉文化的強烈召喚,從事具有社群影響力的公共參與,揭示獨特的在地藝術實踐價值。分別以阿美族和打狗人的身分認同,從東台灣和南台灣兩個區域地理出發,探尋近身的台灣文化脈絡和長遠的南島原住民歷史痕跡。拉黑子的「颱風計劃」,從海邊撿拾的物件探討族群遷徙、地緣政治、集體鄉愁;李俊賢的「新台灣壁畫隊」,則從工作室走向社群「交陪」連袂行動,展現藝術家重入社會的企圖心。語言先於存在,在當代的都會情境中,兩位藝術家如何尋訪那處於遺失邊緣的語言意識?

2
發明「莫雷爾」
都市空間、媒介與在地運動
主持: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主講: 王家浩 建築與藝術評論人、《BAU叢書》策劃與主編
2014.11.28

本次講座是我個人對阿根廷小說家比奧伊‧卡薩雷斯(1914-1999)百年誕辰的一次致敬。講座將從卡薩雷斯寫於1940年的小說《莫雷爾的發明》中,解讀出包容與排斥、烏托邦與事件、媒介與空間、展示與時間、欲望與實踐等多組概念,並由此與諸位分享講者近年來參與的「現場張江」城市與藝術展(2006年)、「夢島‧浮城—鼓浪嶼」(城市空間與文化策劃,2010年)、「城市綻放」策展案(UrbanBloom,2012年)、「增殖劇場」策展案(Theater of Propagation, 2013年)、「博物館星球‧連鎖」(作品Planet of Museum,2014年)等策劃、專案及研究。

當前的建築師之要務不再只是設計建築,而是從社會的各種運動中展開新的連接方案,並將自己移出「建築世界」這一幻象。換而言之,以這一不斷位移的建造觀,重新去把握全球流通的“現場”中的“在地”,從建築的可能性條件的歷史渦旋中釋放出新的時空組織方案。

—選自「在地建造」專輯編者案,王家浩於2014年1月

3
政府有能力處理文化事務嗎?
北京與香港的兩項案例研究
主持:胡朝聖/
策展人
主講: 陳柏康(Aric Chen) 香港西九龍視覺文化博物館建築與設計策展人
2014.12.12

近年來以經濟成長、都市更新、建立聲望為謀略而高調提倡的「文化發展」與「創意產業」等政治訴求,其攤出的種種問題多於獻出的解答。各大城市為了爭取國際樞紐之名而相互較勁,促使其政府單位頻頻為規模龐大的文化計畫傾注豐沛的資源及大量的土地─這種情況在亞洲尤為常見。然而,這些計畫究竟受益了誰,而它們助長的又是誰的文化?是什麼樣的政治策略在推動著這些計畫,而它們對城市造成的具體與社會效益又為何?不管是從在地出發或是放眼全球,哪些觀點真正地構成或阻撓,甚或是襄助了這些計畫?

本場座談將透過在北京與香港的兩項截然不同的案例來分別檢視這些議題。第一項案例著重於北京設計周如何振興北京天安門附近的文化街區「大柵欄」,同時藉由官方政令和文化保存的迫切性,為現有居民的需求尋求平衡點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第二項案例則是由公共資金挹注的西九龍文化區,這是一個目前世界上最具野心的文化「白板」(tabula rasa)計畫─該計畫擁有十多處計劃設立的藝術場域,及全新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縱使它們之間存在許多歧異與其各自面臨的挑戰,對各等級的政府舉措如何能推行更具效能且多元的計畫類型,這兩項案例或許可以作為經驗學習的借鏡。

4
如何書寫一座城市的身世?
主持:王柏偉/
策展人、藝評人
主講: 涂維政 藝術家 吳燦政 藝術家 吳尚霖 藝術家
2014.12.19

在當前後殖民之後的歷史情境中,城市脫離其民族與國家的依附性角色,成為空間政治與空間治理最重要的主體,重新探問一座城市的身世,以及城市中不同空間及其居民的關係,就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顯學。本次講座將從身體的空間測量(涂維政)、攝影(吳尚霖)與聲音(吳燦政)三個面向深入思考藝術家如何重新描繪城市的肌理,追索豐富多樣的城市身世之謎。

5
城市邊緣的文化移動
主持:吳瑪悧/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 副教授兼所長
主講: 侯淑姿 藝術家 葉偉立 藝術家
2014.12.26

攝影的普及和人口大量移往城市的發展幾乎平行。由於資本主義發展邏輯,日常、生活、環境、景觀急劇的變化,因此科技發明、人類處境、環境變遷、文化交混以及社會關係等,都成為紀實攝影的核心關注,尤其是對於邊緣景觀的觀照。

然而從攝影到影像生產,從紀錄者到事件的發動者,到底影像工作者從攝影如何靠近真實,到以攝影作為地誌、考掘、社會介入、文化研究的移動,是否也說明著影像創作者與當代社會的關係?

本場次邀請兩位攝影工作者來討論,影像作為一種關注,在方法上的差異,以及其對於城市、景觀、影像的思考。

關鍵字:城市、景觀、影像(文件)、真實、地誌、考掘、文化研究

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