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當代夜
1 從祭儀到劇場 表演藝術的民間性與當代性
2 從西藏、韓國到台灣的民藝踏查 論何謂當代?
3 民間藝術與當代表現 民藝論與台灣藝術史
「民藝論X當代藝術」系列講座
2016 . 11 . 04 ~ 2016 . 11 . 18
策劃: 龔卓軍
活動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藝術」的界限何在?「當代藝術」的世界與「民間」的藝術世界如何可能兩個不同的端點,產生對話與連接?從淵源流長的民間戲曲、宗教儀式、唐卡佛畫、神像雕刻、剪紙、紙紮藝術、交趾燒與剪黏,到柳宗悅的「民藝論」、鶴見俊輔的「限界藝術」論,除了西方的現代美術之外,是否還存在著眾多不同的「藝術」世界?從日殖時期的《民俗台灣》、1970年代的英語漢聲雜誌ECHO的民藝調查,到席德進的《台灣民間藝術》,1990年代之後大量的文史田野,以及攝影術發明以來,民俗攝影中反覆出現的寺廟建築、廟會慶典、神祇肖像、野台高唱,「當代藝術」與民間藝術的對話,是否早已展開、從未停歇?然而,我們的藝術史思考、攝影史意識、視覺設計、劇場思維,卻也反覆徘徊於「民間藝術」和「現當代藝術」的二元區分對局之中,有待斟酌。「民藝論x當代藝術」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對於劇場史、藝術史、民藝論有長期深度調研基礎的重量級學者,引領當代社會的聽眾,踏上一個罕有的對話平台,重新爬梳多重視角下的「藝術」、「美術」史觀,回返民間藝術,重新觀看當代。

 

 

 

 

本期活動
1
從祭儀到劇場
表演藝術的民間性與當代性
主持:龔卓軍/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主講: 邱坤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教授
2016.11.04

講座以傳統「目連戲」的空間結構,以及近期融合當代藝術、視覺與表演藝術的台中歌劇院開館儀式劇場《淨‧水》為例,深入探討表演藝術的傳統性、當代性與前衛嘗試。

2
從西藏、韓國到台灣的民藝踏查
論何謂當代?
主持:龔卓軍/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主講: 林保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名譽教授

民間藝術,亦謂傳統藝術,是一過去式之謂;當「它」面對現在式、或進行式的當代藝術,即形成強烈對比,好壞別論,就生活的人們,對兩者,喜者、捨者有之,愛之、棄之,亦有之。

就文化資產而言,「藝術」終將匯入人類文明大河,洗之、淘之千年,始有留存於今日者,即所謂的「傳藝」、或「民藝」,故就今日尚存於生活中的民藝,實是「歷經過去時代的當代藝術」之謂。這樣地看,民藝與當代之強烈對比,只在歷歷當下的一瞥。若延伸百年、千年觀之,歷歷的每個時代「當代」,皆在無限時間下而為「民藝」。事實現下的民藝,亦是過往最美的當代。

若就時間論,當下為「今」,過去為「古」,前述的民藝與當代之述,不就是「今古同時」的古今合一,且今古為一嗎? 因之,無垠的時間論,就是當下的我們生活中,並存著無所不在的民藝,和無時不有的當代藝術吧!

若能走訪踏查高原的西藏,東北亞的韓、日,再到台灣,到處可見民藝與當代相融相契的極美人間身影。事實沒有歷歷的當代藝術,怎會有無限時間淘洗的「民藝」。

3
民間藝術與當代表現
民藝論與台灣藝術史
主持:龔卓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講: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承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2016.11.18

蕭瓊瑞
從民藝、民俗到藝術
內容包含三個部份:
一.台灣民藝的特色
二、民俗的提升與民藝的發揚
三、當代藝術創作的本土元素

林承緯
二十世紀初葉,柳宗悅在這長久被視為粗糙鄙俗、毫無價值的生活用具之中,發現過去所被忽略的美感,進而發起名為「民藝運動」的生活美學啟蒙活動。

柳宗悅認為一般流傳於民間生活中的民藝,不同於單純追求美感的美術創作,理想的傳統工藝製作,藉由不間斷的反覆製作鍛鍊,才培養自然純熟的手藝。自然而然生產之下的作品,比起處心積慮只為追求美感的製作,更容易貼近於生活的真實美感,強調的「實用性」、「用之美」,可謂工藝的本質、民藝的精髓。柳宗悅提出「民藝論」至今將近百年,民藝面對現代、當代的生活型態、藝術表現,將如何發聲? 柳宗悅曾指出近代化所帶來的侵蝕力,損害生活工藝、日常用具的美感,甚至將危害到社會整體的秩序、組織以及傳統文化。本講題希望立足於民藝,針對民藝的現在、過去及未來展開討論。

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