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當代夜
1 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前衛藝術
2 媒體考掘學:台灣錄影藝術的開端
3 錄像:前衛史或生命史?
4 遲來的當代-台灣錄像藝術的啓蒙
5 幻形之像:台灣當代錄像藝術的新境
6 影像思維的政治與美學
「媒體的影像化軌跡:看見台灣當代藝術史」系列講座
2014 . 09 . 19 ~ 2014 . 10 . 31
策劃: 蔣伯欣
活動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本次「春之當代夜」系列講座,將聚焦於「當代」命題在台灣的呈顯。當我們指稱「當代藝術」時,「當代」是藝術的種類、分期,或者一種態度?我們如何界定「當代性」?「當代性」是否存在著文化與地域之別?是否有著一種或多種歷史系譜的可能?

在「當代藝術」已成為逐漸於藝術歷史分期之外、獨立成一特殊領域的今天,全球化構成更趨緊密連結的複數「藝術世界」(art worlds)與複數藝術史(art histories),各國的雙年展與當代美術館,無不重新以此一「世界藝術」體系作為參照架構,競相對本國的「當代藝術」歷史系譜,予以再脈絡化與再問題化。

由此檢視台灣當代藝術史,也意味著將戰後台灣美術的框架予以深化、重構。現代主義之後藝術媒體的分解與重組,提供今日以當代性的視角,重新檢視其藝術概念從現代美術體制脫逸出的軌跡。我們既要探問台灣的當代藝術檔案何在?也要循著檔案化與影像化的歷史軌跡,思索當下台灣在東亞前衛脈絡下的位置。

 

本期活動
1
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前衛藝術
主持:蔣伯欣/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所)助理教授
主講: 翁子健 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資深研究員
2014.09.17

由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到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在這十餘年間,藝術實踐和概念在中國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原爆點,大陸的年青藝術家進行了一連串的修正、改革及顛覆。在這未走向全球化、市場尚未介入的十數年之間,藝術的觀念和風格不斷變化,創造了極為豐富、獨特而深刻的作品。本次講座將以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研究項目「未來的材料:記錄1980~1990的中國當代藝術」之材料及訪談為基礎,簡介這一段時間的藝術變革。

2
媒體考掘學:台灣錄影藝術的開端
主持:蔣伯欣/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所)助理教授)
主講: 盧明德 藝術家 郭挹芬 藝術家
2014.09.26

在台灣錄影藝術萌芽階段,盧明德與郭挹芬兩人的創作實踐,具有轉捩性的指標意義,當代思潮的洗禮迫使他們在文化衝擊的裂隙中展開檢視與省思,將影像與裝置視為一種乘載新思維的媒介,同時也開闢了以往靜態、固定、涇渭分明的傳統藝術分類模式。至此,以觀念先決、複合式的手法選用最契合的媒材,在影像與空間的模糊虛實界線間,作品成為介入社會、環境的觸手,使藝術從造形語言取向移轉至文化層面的探討,在媒體解放中形塑出更為寬廣的論述場域。本講座將重現珍貴的台灣早期錄影作品,重新考掘盧明德與郭挹芬在台灣錄影藝術史的重要定位。

3
錄像:前衛史或生命史?
主持:張小虹/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主講: 黃建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
2015.10.02

錄像是當代藝術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範疇,它出現在當代藝術嘗試面對媒體時代的歷史契機上,不僅極具社會意義,同時也在這激進性中瓦解了藝術原有的範疇界定。隨著這樣的發展,它不再是僅僅屬於特定媒材的範疇,而是一個新的場域,甚至曾經被界定為影像的生成流通場域,一個新的藝術民主場域。這個民主場域連結上文化批評、產業思考與科技語言,但與此同時,台灣當代藝術又如何回應這半世紀前發生的新發展?一如許多亞洲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我們編織著一種雙重的螺旋結構:文化殖民結構中的前衛觀念與社會政治結構中的生命狀態。藝術在台灣的雙重他治狀態,無疑地,鋪陳出許多未被定義的痕跡。

4
遲來的當代-台灣錄像藝術的啓蒙
主持:鄭慧華/
立方計畫空 策展人
主講: 王俊傑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副教授
2014.10.17

台灣錄像藝術創作的開展要比西方晚了近二十年光景,延遲所代表的意義不僅僅是史觀時序上的比較,由於錄像藝術介入了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它代表了創作「媒體」在台灣的藝術開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也宣告了影像語言時代的開始。它雖是遲來的啓蒙,但卻是討論台灣當代藝術進程的重要鑰匙。本講座將由藝術家王俊傑的自身創作經歷,帶領進入影響今日台灣當代藝術至鉅的八十年代錄像藝術的開端。現場亦將放映從未公開的早期錄像藝術作品片段。

5
幻形之像:台灣當代錄像藝術的新境
主持:孫松榮/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副教授
主講: 曾御欽 藝術家 饒加恩 藝術家
2014.10.24

何謂當代台灣錄像藝術?相較過去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創作者,新世代藝術家提出了什麼樣殊異的影像創置與理念?饒加恩與曾御欽是其中兩位極具代表性的作者。曾獲台新獎殊榮的饒加恩,擅長將現實議題與擬構的視覺技藝融為一體,體現真實事件未能輕易再現的題旨。而作品曾入選德國文件展的曾御欽,匯融真實與記憶、身體與聲響的語彙方略,深刻至極。兩位藝術家看似詩意、如夢似幻的音像肌理,不僅關乎美學問題,也直指現實事件涉及身體與回憶的圖譜,更誘發歷史、社會與文化的想像。換言之,新世代藝術家以另種結合美學與政治、歷史與文化的當代視域,形塑了屬於新世紀的影像實踐與思想。

6
影像思維的政治與美學
主持:王嘉驥/
策展人
主講: 袁廣鳴 藝術家 陳正才 藝術家 林俊吉 藝術家
2014.10.31

袁廣鳴的作品介乎單頻道錄影與電影兩者的微明幽界,早期的錄影作品,於台灣錄影藝術萌發之際嶄露出電影思維,在視覺、意念和造型母題上結合音像與雕塑,畫面營造虛實相滲又不斷反覆。其單頻道錄影創作片段的影像,交織出富有動態的情狀,不僅深具電影技藝之感,也延伸至後期謬力發揮動、靜影像變換,鏡頭倏地逼近又遠退等呈顯個人記憶時空往復的諸種表現。陳正才擅長運用影像、複合媒材與裝置手法,拉開歷史縱深,展開對於文化背景、時空與記憶的探討,而後更將錄像結合網路技術,擴充了展演空間的概念。而林俊吉的作品則呈現內化後再輸出的精神性轉換,兩人同樣以人文關懷視角下的「溝通式」美學方法論,開啟了感知主體反身性思考的契機。本講座邀請長年觀察錄像藝術創作的資深藝評人王嘉驥,與袁廣鳴、陳正才、林俊吉對談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台灣錄像藝術語彙的轉向。

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