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藝術家、策展人、《藝術世界》雜誌主編。畢業于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2005年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創立「零時藝術中心」,致力於不穩定媒體和城市研究。作品曾參加2002年和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7年擔任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評委。曾策劃展覽:「普通建築-第十三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可實現的烏托邦-尤納.弗萊德曼展」、「身體媒體-國際互動藝術展」、「十五分鐘的永恆:安迪‧沃霍爾回顧展」、「謎途:時間‧空間‧織毯」等。
《觀點策展》(Critical Curatorship)系列講座期能檢視博物館典藏發展,研究分析,以及展覽實踐所立基的論述觀點,並延伸探討博物館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與時俱進之角色。 critical curatorship 引用自criticalhinking,主張展覽論述的觀點呈現,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基礎,也是科學邏輯的思辨能力。觀眾透過展覽接收知識與訊息,是博物館 與社會大眾溝通對話的重要形式。展覽策劃展現策展人對於世界的詮釋與觀看,其中雖涉及策展者的知識訓練,更重要的是策展人的理念與視野。本系列講座將邀請國內外美術館館長與策展人,分享其策展經歷,及其如何透過展覽展現批判性的人文關懷,探討策展人作為研究者、協調者、以及中介者的角色。
這並非一場總結經驗的講座,而是一次帶著困惑的探討。成立於2012年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ower Station of Art)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其建築為見證了上海百年工業發展史的南市發電廠。4.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2個展廳,4個大型綜合展覽,當代館僅以9個月完成了這一系列改造和創造任務,再一次創造了中國速度的神話,同時也如它那高達165米煙囪,為自己營造起一座內旋的現代巴別塔。在它之後,大陸民營美術館如雨後春筍般紛繁而起,人們在興奮之餘不盡疑惑:大陸美術館的春天真的到來了麼?本次交流將通過介紹當代館近兩年的展覽和項目試驗,與臺灣同仁們分享當代館對博物館和展覽體系的再思考。
五年級生影展策展人黃翠華,分享自身「從影」理念與經歷,剖析幾個其所企劃較具野心的電影專題,包括2011台灣拉美影展「彼端」、2006女性影展「女性與藝術」、2005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數位時代的影音美學」、2004新導演Tailly High影展「國片中的七年級現象」、1992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愛在愛滋蔓延時」等策展觀點之建立經驗。並也兼及討論策展的時代意義、策展的社會責任、策展的跨界趨勢、以及現今策展所面對的挑戰與契機。
要在日本境內371所美術館每年舉辦的幾百場展覽中找到所謂「具批判性」、「觀點的」展覽,實非易事。即便我們將範圍聚焦在以現代和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展覽時,其中多數案例的功能,不外乎是為了更全面性的展示主流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作品,或是在過往藝術史中已成為文獻且經常引起爭議的趨勢與潮流。由兩所或多所美術館聯合策展的方式可以在既定的經費下推出更精緻、更有深度的展覽,但這類合作通常缺乏對既有藝術論點提出異議的新看法。除此之外,近年來日漸惡化的博物館財務困境,給了年輕策展人足夠的理由將心思花在視覺性次文化展覽的研究和籌劃上,這類主題可望吸引更多,或至少是不同族群的觀眾。在前述的任何情況下,透過由美術館及其他單位舉辦的爭議性展覽,如雙年展/三年展,並無法歸結出合用的批判,因為有些看法認為這類展覽多是以博物館立場為出發點,而非具有獨立藝術批判精神的策展計畫。因此,問題的核心在於:倘若一個展覽無法自我批判(此乃依畫家中村宏在1957年提出的「畫面無法自我批判」一說),我們又能如何投入展覽的創意批判的探究呢?
本主題將以個人近年來與台灣原住民社區及地方博物館合作策展的經驗,回顧並檢討台灣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如何透過合作策展等方式進行文化賦權的過程與成果。其中所觸及的主題包括:當代博物館呈現部落文物的模式、當代博物館與地方社群的互動模式、作為「接觸地帶」的博物館、博物館與部落合作策展的形式與模式等。
我們都很熱衷「訪客參觀經驗」這個話題。
這個時代,「展覽設計師」或「藝術策展人」,甚至是「詮釋者」已不足以描述我們的角色。你我都在追求那個我們稱之為「訪客參觀經驗」的神祕的,可能達不到的標準。
隨著博物館和畫廊邁入影音效果不斷強化的新世界,我們告訴自己,物件和藝術作品藉由這些新興的詮釋技術而「有了生命」。我們製作影音資料來解說藝術家的主題和動機,以及他們的生平故事與創作手法。我們將歷史節略在影音紀錄片中,賦予代表那段歷史的物件尊榮的地位。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獻給觀者超越畫作名稱或物件來歷的領會。我們要給觀者的是一個「體驗」!
以三個我策過的展覽(《朗讀違章》、《7-Eleven City》、《城市實驗、兩個行動》)作為實例,討論如何藉由展覽的形式,能更深入的結合都市的社會現實,以提出更積極性對都市的反思或策略。
這三個展覽都是以台北市作為思考對象,並分別選擇違章建築、7-Eleven的通路與社區特質,以及林森北路的一個多元都市區塊,作為展覽的操作主題。並分別針對各自議題,邀請日本、韓國、中國與台灣的建築師,以真實的都市場域做背景,利用工作營、社會調研與現場裝置的方式,直接提出對這些議題的回覆,並以展覽的形式對外呈現。
期待展覽的內容,因此可以不脫離真實的現實,並能積極的回應社會趨勢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