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當代夜
1 邊境敘事
2 石頭會說話
3 生命政治
4 現實幻境
5 非人視域
6 歷史回訪
「複數烏托邦」系列講座
2017 . 11 . 05 ~ 2017 . 12 . 17
策劃: 賴香伶
活動地點:高美館地下一樓演講廳

20世紀的上半葉的兩次大戰,崩毀了早期現代性的理想社會想像。在亞洲,許多國家於殖民統治的歷史陰影下,再次承受著冷戰的遺毒與創傷。而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末日將臨的預言雖尚未印證,接踵而至且尚未止息的天災人禍以及後遺症候,逐步呈現出現代性治理的人為科技、經濟追求,逾越了自然界限的必然效應。

本期活動
1
邊境敘事
主持:賴香伶/
春之文化基金會董事、策展人
主講: 徐文瑞 策展人、藝評人 許家維 藝術家
2017.11.05

相對於中心,邊緣作為他者,是一種少被關注的隱性存在,難獲聆聽的幽微發聲。然而自上世紀以來,由於全球化的影響,對於在地的關注已成顯學;象徵著他者的邊緣和非主流也成為被凝視的對象。在本次講座中,邊境所指涉的不僅是孤遠的地理區位,而是長久被忽視的歷史文化和生命經驗。如何透過重建邊境敘事觀看亞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現代化作為烏托邦理想的一種可能範式,在亞洲的實踐經驗和代價為何?

本系列首場講座由策劃人賴香伶主持,邀請策畫「南方:聽與問的藝術」的知名策展、評論人徐文瑞與甫獲台新獎年度大獎的藝術家許家維分享近年多項關於歷史記憶和地方敘事的創作計畫。

2
石頭會說話
主持:簡子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藝評人
主講: 陳伯義 藝術家 蘇育賢 藝術家
2017.11.12

近年來出現了許多探究冷戰與亞洲現代性的藝術事件,例如今年陳伯義參與徐文瑞策劃的「南方:問與聽的藝術」,以及蘇育賢在台北的個展「石膏鑼」。

「南方」展除了引入了諸多紀錄片影像與行動主義案例,更藉著凸顯災難的「痕跡」以展開所謂「規模美學」的策展詮釋,彷彿有一種超越人為尺度的規模形成了新的感知模式,例如陳伯義的參展作品,痕跡與災難自身的差距或許構成了某種當代的藝術倫理。而「石膏鑼」則是蘇育賢在完成那幾乎是復刻黃華成60年代劇本的錄像裝置《先知》後的創作計畫,藝術家明明手上有許多珍貴的田野資料,卻轉而鑽研這個劇場道具石膏鑼。本場講座邀請陳伯義和蘇育賢一起探討其中轉折。

3
生命政治
主持:黃建宏/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
主講: Alex Taek-Gwang Lee李澤廣 韓國弘益大學文化研究學系教授 高俊宏 藝術家
2017.11.19

在亞洲,殖民統治和冷戰衝突是許多國家所共有的集體歷史經驗。冷戰期間,生命政治作為一種政治的操控技術,透過軍事或經濟的手段分別被植入亞洲不同的社政體制。而在探索現代性的歷程中,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的風行草偃,生命政治的現場更擴展到文化、經濟和科技體制當中。

本場次由近年來致力以策展研究探討歷史檔案和生命政治的黃建宏教授主持,並邀請韓國文化研究學者李澤廣講述生命政治和亞洲現代性發展的關係、新自由主義如何結合社會進化觀,導引出新的生命政治課題和影響。同時邀請藝術家、文化行動者高俊宏介紹近年創作實踐。如何藉由身體實踐和文字影像穿透個人生命經驗回溯在地歷史,如何透過創作行動場現對於生命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4
現實幻境
主持:顧世勇/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主講: 王俊傑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陳依純 藝術家
2017.12.03

21世紀數位科技的光影資訊媒介,創造了一個被德勒茲(Gilles Deleuz)稱為「大腦即螢幕」的當代時空,科技媒體創造的虛擬場域成為人存在的現場,都會大型螢幕看板流變不息的幻影流,已成為今日當代感知中的新現實。當代影像創作,也基於此種已被改寫的時代感知模式,藉由虛擬實境的影像敘事或是拼貼歷史碎片與奇幻傳說,成為一個又一個的虛構劇場。當代虛擬影像所創造、聯結出的藝術虛構場景,以種種幻境遊歷、影像寓言、瓦解線性時間、誕生非線性相互映射的擬造空間。於此,當代創作已成為當代社會與時代現實,相互重疊、溶解、持續再生、充滿隱喻、聯結現實處境的巨大鏡像場域。

本場次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顧世勇院長主持,並邀請致力於媒體藝術創作、策展與推廣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王俊傑主任以及媒體藝術家陳依純共同參與。

5
非人視域
主持:王品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主講: 陶亞倫 藝術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邱誌勇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教授
2017.12.10

20世紀的上半葉的兩次大戰,崩毀了早期現代性的理想社會想像,過度重視經濟競爭的資本主義,成為全球化潮流下全面性的經濟鎖鍊。現代人於是被襲捲入一種都會疏離的「異化」生活樣態。當現代理性成為一種體制性宰制和意識制約,當代哲學開始反思前述的「非人」狀態,以及重思僵固體制下「人」與「非人」的定義。時至21世紀,數位科技的創作型態也反應出科技醫療、分子生化、人工智慧、VR、3D列印等的急速發展,當代新媒體創作也體現著某種「非人」視域的時潮。

本場講座邀請關注當代媒體藝術發展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王品驊教授主持,並邀請知名媒體藝術與傳播科技學者邱誌勇教授和藝術家陶亞倫教授共同參與,探究科技時代中非人觀點與當代文化的關係,討論藝術創作如何超越意識侷限,體現出逼近此刻的臨在感,並提出人與影像、人與數位科技關係的追問和根本反思。

6
歷史回訪
主持: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主講: 許芳慈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所亞洲文化研究課程博士候選人兼策展人 Kim Sunjung金宣廷 韓國光州雙年展基金會總監
2017.12.17

歷史回訪作為探討當代藝術的路徑,是許多藝術創作、研究者所採行的實踐方法。尤其在面對亞洲高度複雜的歷史發展進程,重訪未曾參與的歷史現場,如何勘復歷史記憶,重構敘事;如何考掘過去的檔案和遺留的紋理,賦予意義。歷史回訪如何成為一種具有能動性的文化生產途徑,而在過程中又如何建立新的主體性。

本場講座由多年致力於藝術田野與研究的龔卓軍教授主持討論,邀請國際知名策展人金宣廷介紹韓國90 年代以來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並分享其藉由策展反思亞洲歷史的實踐經驗。同時邀請到近年來深耕東南亞當代藝術研究的學者許芳慈,提出對於當代藝術如何以策展和創作重探歷史的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