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獲卓越藝術家最高文憑。1984年開始錄像藝術創作,獲年度雄獅美術新人獎,1996年獲德國柏林電視塔藝術獎,2009年獲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百萬大獎。現專任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副教授/系主任,並兼藝術與科技中心主任。
二十一世紀的當代藝術早已降臨,但我們卻愈來愈無法清楚言說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語言為何。從觀念藝術以降,幾乎每一個世代都在尋找與建立其獨特的當代性語法 作為藝術的表現,但隨著資訊及科技的開放與擴張,傳統的藝術分類與論述,早已無法應付全球多元文化與知識領域的變化。本講座將由當代藝術的脈絡軌跡出發, 試圖搜尋出當代藝術的新溝通語言及其整合性藝術樣貌,透過藝術作品的案例分享,談談正發生於數位時代的「超領域」(Trans- disciplinary)狀況及其不同可能性。
研究中國的當代藝術的發展,一般以1979年作為肇始的年代,並和同期展覽事件並行討論。 例如成立於1979年並活躍於1980年代的星星畫會(Stars Group),由各類藝術家共同組織多項活動,其展覽的形式與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實踐密不可分。藝術家在不同的機構空間組織活動,去探求「誰可以創作?」、「藝術看起來該像什麼?」、「誰會了解作品?」、「哪裡可以被展出呈現?」。總之,展覽所探求藝術的本質,其實和藝術生產的本身毫無區別。本講座將聚焦於中國80、90年代的自主性藝術組織和半官方的展覽,以展覽作為藝術公共性的闡述和界定;從展覽當中了解,中國的觀念藝術顯現了藝術生產的自主性,並延續至今。
豪華朗機工一直以來試圖透過不同的視覺物件與跨域計劃,討論關於「藝術混種」的創作實踐,並強調一個具有社會性的模型或場域,讓觀者進入或加入對話,相互傳遞社會現實。這恰是當代新媒體藝術之於視覺圖像的混種,它創造了自由的區域,並且在參與和實踐的相遇裡,擦撞出人與作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話。因此我們特別邀請了策展人及藝評家王嘉驥與豪華朗機工進行一場對話, 希望透過對談能更進一步直搗混種合作的創作核心。
時下世界各地傾向於批評全球化現象造成社會的破壞衝擊。批判值得加以思考,而所有產生的現象也並非只朝負面發展,例如移民潮呈現多元的文化滙流,不代表地方 與地方、故事與故事之間的差異性縮小。類似於在我們的花園裹許久以前生長著原生植物後來才逐漸加入外來品種,如吉爾斯.克萊門(Gilles Clement)表述的行星花園。
提出 glocal 這個字同時指引出本土與外來之間的平衡轉化關係。藝術史繪畫歸納為三方面,描述其社會結構以及環境涵義:靜物、肖像、風景。從日常生活觀察差異,居住空間 擺設物件使用特定習慣;足以辨識外來者與同鄉人,正意味著今日的生活風景以及反映人工製造與自然關係的組合。當代,文化和藝術工作者掌握訊息關鍵,於個別及混合空間中創造新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