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當代夜
1 日本當代藝術策展史與藝術機構發展歷程
2 藝術語境的文化轉譯 從國際視角書寫與展示臺灣藝術的可能
3 向南方學習?雙年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4 東南亞當代藝術的策展空間
「亞洲‧策展/ 史 II」系列講座
2018 . 05 . 25 ~ 2018 . 06 . 29
策劃: 呂佩怡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主任)
活動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亞洲。策展/史》系列講座著眼於如何在檔案闕如、變動劇烈的亞洲地區,以當代策展的視角與方法來探詢策展與歷史的關係與可能。

 

《亞洲。策展/史》將從兩個路線出發: Curating History,透過策展行動給予歷史一個新的切入點; Histories of Curating,針對策展史進行自身的梳理、書寫與研究。在此「歷史」以多重殊異形態的複數histories出現。理解歷史常伴隨著偶然、機遇,也總有被遮蔽之處,多以潛藏伏流狀態存在,或在事件間交織纏繞,難以分辦,遂變成複數、多重、晦暗不明的狀態。透過策展作為方法可重新檢視既定的歷史敘述,以批判、質疑、戲弄或假說等,試著迫近那個時刻。另一方面,策展自身的歷史急需要被整理、書寫與討論,策展史不僅是以展覽最後呈現之面貌為決定標準,而將圍繞著此策展概念、方法、過程以及事後的反省批判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且展覽正是映照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結構與現實的明鏡,複數的策展史也成為更廣闊的公共文化史。

 

此系列講座第二集將聚焦於機構與機制。第一場日本森美術館資深策展人暨國際策展人片岡真實探討戰後在藝術機構興起氛圍下的日本展覽史。第二場講者Sophie McIntyre為長期研究台灣當代藝術的學者與策展人,她從外部觀點來看台灣當代藝術與展覽,將藝術視為一種文化翻譯,聚焦於文化認同如何影響國際想像台灣以及台灣如何自我展示。第三場為牛津大學羅學院羅斯金學院主任Anthony Gardner,他同時也是雙年展研究學者,提出「向南方學習」,認為全球南方之雙年展可為疲憊的雙年展型態注入活力。相對於日本完善的藝術機制,策展在東南亞的現狀為何?第四場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創辦館長Ute Meta Bauer,將探討這些正在進行中別樣的東南亞策展空間,以及東南亞區域不均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本系列講座同時邀請台灣學者與策展人針對演講內容進行在地現狀之回應,期待以不同支線串聯與描繪亞洲策展史可能的當代形貌,持續為亞洲策展實踐儲備未來的材料。

 

主辦單位: 春之文化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

合辦單位: 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學程

協辦單位:典藏藝術網

本期活動
1
日本當代藝術策展史與藝術機構發展歷程
主持:李玉玲/
高雄市立美術館長
主講: 片岡真實 日本森美術館首席策展人
2018.05.25

在日本,當代藝術的策展史是在戰後藝術機構興起氛圍下興起的。整段歷史的展開,可從1930年代說起;但事實上,戰後的經濟起飛以及日本與各國的互動關係才是真正促成這段歷史繁榮的主因。本次講座將從日本社會政經脈絡與公私立博物館二十世紀後半大量出現的背景出發,回顧1950年代以降日本境內具指標性的當代藝術展覽。

2
藝術語境的文化轉譯
從國際視角書寫與展示臺灣藝術的可能
主持:高千惠/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客座教授
主講: Sophie McIntyre 獨立策展人,現任於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
2018.06.08

作為一位長期由外部觀察的學者,講者Sophie McIntyre將以「接觸地帶」(contact zones) 與文化轉譯為立論基礎,提出在跨文化脈絡之下,研究、書寫與展示台灣藝術的重要性與面臨的嚴峻挑戰。從今年出版新書:Imagining Taiwan: the role of art in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Brill, 2018)出發,分別以藝術的生產、展示與接收等面向切入主題核心,探討近二十年台灣學術與策展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命題: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在台灣的發展及其深刻影響。第二部分將回到講者的策展實踐,分別為: Face to Face: contemporary art from Taiwan (1999-2000); Islanded: contemporary art from New Zealand, Singapore and Taiwan (2005-06); Ink Remix: contemporary art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2015-17)。講者將細部分析三檔展覽如何透過策展與展覽的框架串連,並且檢視展覽巡迴澳洲與亞太地區時,來自國際的觀眾對展出內容的反應與回饋。

3
向南方學習?雙年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主持:徐文瑞/
獨立策展人
主講: Anthony Gardner 英國牛津大學拉斯金美術學院主任
2018.06.22

2017年,第十四屆卡賽爾文件展聲稱要「向雅典學習」,更廣義來說,是向南方學習:從南方的經濟危機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到社會正義及對全球廣泛的理解。如果卡賽爾文件展未完成這項宣言,那麼恰好點出了重新思考「展覽」與「何謂南方?」這兩方關係的急迫性。藉著觀看近期的展覽史,尤其是位在地理南方的雙年展,講者企圖呈現另外一種展覽與「南方」的關係;更進一步地去探討這些雙年展如何在過去十年的重大轉變中及今日雙年展型態的過度耗竭之下,給雙年展的未來一個新想像。

4
東南亞當代藝術的策展空間
主持:高森信男/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研究組策展人
主講: Ute Meta Bauer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創館館長
2018.06.29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藝術中心館長暨策展人Ute Meta Bauer 在本次演講中,將深入探討:隨著國際能見度的提升、國家與藝術機構雨後春筍般的林立,策展人一職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近況。細數東南亞各國:菲律賓、印尼、泰國以及新加坡,眾多優秀的博物館與優質的館藏選擇面對公眾以及向國際開放;其他地區如:緬甸、柬埔寨、寮國,所擁有的策展彈性空間在於:藝術生產於藝術家的工作室,或是由藝術家規劃給藝術家的駐村計畫,抑或是藝術家們因缺乏展演與討論空間而創造的小規模空間。因此,策展人是相當新興的角色且大多數都是藝術家展出自己或同儕的作品。身處在如此複雜異質的區域中,藝術家、策展人以及藝術史學者該如何互動?他們如何在國際的眾所期盼下,回應當地的特殊性。承認複數聲音存在於盤根錯節的歷史脈絡中,對東南亞地區來說至關重要。因此,高度多元化的藝術系統相應而生,從傳統的形式轉而接受其他更為新穎的替代平台,從專業的學術研討轉向進入扎實的田野工作,目的都是為了強調(藝術)生產和策展不僅只是呈現與再現藝術的用途,更是具備批判性思考的過程。

相關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