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輝-「戰地鐘聲,及近期作品」(For Whom the Bell Tolls, and other recent works)
綱要:
藝術家楊嘉輝將在講座中闡述持續進行中的計劃「戰地鐘聲:衝突的聲音史之旅」。這個借用自計劃海明威同名小說的計劃嘗試提問的是:誰需要鐘?鐘為誰鑄造?為誰響?又是為誰永恆持存?這個計劃就像是一部藝術家的遊記風景,過程中,藝術家將存在於各種不同聽覺條件下發出洪亮巨響物件的聲音,加以譜曲、記錄。為期60天,橫跨5大洲的旅程,最後生產了一個錄音檔案、聲音速寫、以及給磁帶與交響樂的作曲。同時楊嘉輝將分享他近期的其他創作,包括2015年的「夜曲」(Nocturne)、LRAD表演「輪唱曲」(Canon)、多媒體表演「旋樂四重奏的解剖學」(Anatomy of a String Quartet , 2014)、咖啡清唱劇(The Coffee Cantata (Institute of Fictional Ethnomusicology, 2014)等。
王虹凱-共聽者,同行者
綱要:
在「共聽者,同行者」裡,王虹凱將從她數年結合批判性教習 (critical pedagogy) 的藝術與研究計畫裡,與觀眾一起探究如何以「靈聽」(clairaudience)做為觀念和實踐,尋找不同知識和生活網絡之間的連結,提問並複雜化「聆聽」的政治性與「聚集性」的各種可能。
楊嘉輝
1979年香港出生,藝術家及作曲家。其藝術作品都經過深入的研究,並以「聲音素描」及錄音等去記錄研究過程。他的畫作、電台廣播、演出及音樂創作常涉獵衝突、戰爭及政治疆界等議題。
2015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榮獲首屆BMW藝術之旅獎,並代表香港參與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他曾於多個著名場地舉辦個人展覽,包括日本廣島市現代美術館(2015)、紐約Team Gallery(2015)、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2016)、印度Experimenter畫廊(2016)、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2016)及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2017)等。2018年他將於第21屆悉尼雙年展及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舉辦展覽,並將參與2019年愛丁堡藝術節(塔爾伯特萊斯畫廊)。
此外,楊嘉輝是多個樂隊的成員,曾與世界各地的樂團合作。參與過的藝術盛事包括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德國達姆施塔特國際音樂節、美國奧斯汀Fusebox音樂節、紐約電子藝術節、德國德累斯頓TonLagen當代音樂節、意大利波爾扎諾跨領域藝術節及澳洲新舊藝術博物館現代音樂節等。
王虹凱
雲林虎尾人,台灣大學政治系和紐約新學院媒體研究所畢業,現為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學院PhD in Practice博士候選人。
其創作歷程體現知識制域、意識形態、語言與身分認同之間的張力,知識關懷歸因於縈繞在其島嶼經驗養成中的殖民與離散歷史,驅動她將分析視角放在權力、生存經歷、歷史交錯點上消亡的知識政治,並在美學、論述與知識生產的重疊之處加以脈絡化檢驗。作品透過表演、錄像、聲音、工作坊、論述等形式,實驗不同的聆聽模式、組織臨時的教習 (pedagogy) 性集結和合作性表演,與激發另類身體解讀,質疑並複雜化「聆聽」 與「群居性」的可能性和方法,尋求在既有年表與地理疆界之外,鍛造意想不到的群聚性與連結。作品計畫曾於第14屆德國卡塞爾文件展、2016台北雙年展、日本京都Parasophia國際文化藝術祭、澳洲液體聲音藝術節、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挪威Kunsthall Trondheim、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等地發表。目前任教於美國紐約上州Bard College藝術學院音樂/聲音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