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當代夜
1 「藝」想天開?! 論博物館在城市品牌行銷扮演的角色
2 文化資產與博物館發展: 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例
3 博物館「產業化」的可能性: 以巴黎羅浮宮為例
4 21世紀的亞洲藝術實踐與美術館所面臨的挑戰
5 博物館資源的開發與整合
6 從美術館的白盒子談起: 展覽的流變與擴展
「21世紀博物館的營運與發展」系列講座
2014 . 04 . 25 ~ 2014 . 06 . 06
策劃: 賴香伶

隨著全球社經環境的迅速改變,21世紀的博物館角色及價值亦因應當代社會的生活型態及價值觀念而有所調整。博物館學界提出的「生態博物館」、「新博物館學」,甚至於晚近的「公共博物館」等學說,皆強調博物館於社會中應具備的公共性面向。於博物館場域中,則將規劃重點聚焦於博物館技術(museum technology)的省思、文化多樣性及差異性的並重,關注社會不同階層、族群的實際需求。透過新穎的展示媒介及技術,以嶄新的溝通方式,開發展覽的多重觀看和詮釋向度,藉以擴大博物館觀眾的多樣性,開拓典藏、研究、展示及教育的當代面向。

面臨全球城市文化版圖的激烈競爭,作為文化資本累積場域的博物館,不僅須展現文化資產的時代價值、重現當地文史脈絡,其應如何回應與城市文化版圖的關聯、形塑城市文化意象,已成為21世紀博物館的時代新任務。同時,面對全球化及新自由主義思維的時代,強調公共性精神的博物館,在發展定位及營運管理等面向上,又須如何調整,提升自我競爭力,也是21世紀博物館面臨的嚴峻考驗。此外,面對亞洲各國近年來競相以興建美術館等文化建設,作為展現文化實力的競爭潮流,當中所體現的營運思維、策略手段以及潛在的挑戰,皆是有待探究的課題。

本系列講座即從21世紀的博物館營運與發展為發想,並重學術理論及實務經驗,邀請專家學者從博物館的時代角色、現況趨勢及未來發展等面向,共探博物館場域的時代新面貌。

本期活動
1
「藝」想天開?!
論博物館在城市品牌行銷扮演的角色
主持:石瑞仁/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主講: 曾信傑 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4.04.25

自20世紀末以來,世界知名城市興起一股建置博物館與美術館的競爭熱潮,從早期的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翼(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增建、羅浮宮的大羅浮計畫(Le Grand Louvre)與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計畫(The Great Court at the British Museum)致力於博物館的舊瓶新妝,到畢爾包爭取設立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倫敦南岸泰德現代館(Tate Modern, London)與東京六本木金三角(新美術館、森美術館與山多利美術館)的完工,藝文機構成為新千禧年中城市品牌行銷(branding)的關鍵角色,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增加城市品牌的知名度,更強化這些城市的競爭力。本次演講藉由文獻回顧與講者親身體驗觀察,分析博物館的魅力所在,如何造就一股銳不可當的勢力。顯而易見地,「藝」想天開的風潮正在新世紀中持續地發酵。

2
文化資產與博物館發展:
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例
主持:賴香伶/
春之文化基金會執行董事
主講: 吳介祥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2014.05.02

工業遺址活化之概念不是即刻的商業化、觀光化和資金快速運籌的觀念,而在於視覺性、知識性體驗以及歷史軌跡的重塑。德國魯爾博物館是將煤礦淘洗機器轉建為博物館的特殊案例,博物館統整歷史物件,以視覺文化介入,規劃出魯爾工業區的生活與工業史之記憶在現,將新舊物件並置呈現,以設計引導觀眾走回社區史脈,產生了在地榮譽感。同時有策展區和當代藝術結合,創造延伸之科技想像。魯爾博物館為主軸讓埃森(Essen)市爭取到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整合模式的博物館可謂開創了工業遺址型博物館的新趨勢。

3
博物館「產業化」的可能性:
以巴黎羅浮宮為例
主持:黃貞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講: 連俐俐 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助理教授
2014.05.16

博物館產業化了嗎?博物館可以產業化嗎?近期,幾所西方明星博物館展現了大膽創新的作為,其中不乏來自商界的啟發。這些新的舉動正將博物館導向了一個非常不傳統的新典範,即「博物館─企業」。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作為全球博物館的指標,在這一波的巨幅改變中,它有哪些新的變革?為羅浮宮的發展上預留了什麼樣的伏筆?又創造了那些博物館問題?在這樣的浪潮上,台灣博物館又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發?

4
21世紀的亞洲藝術實踐與美術館所面臨的挑戰
主持:石瑞仁/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主講: 黃舒屏 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組策展人
2014.05.23

隨著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在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等地陸續建立新的美術館,而這些新的美術館的出現及其定位,和過去亞洲在上個世紀所建立的美術館形制和操作方式大為不同,而當代藝術的實踐方式已經大大超越了機構所能想像的形式,這意味著機構化的思維,傳統的展示策略及經營模式也將面臨嚴峻而新穎的挑戰。

當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愈發多元,越來越走向現實生活空間的介面,強調其社會行動力,而眾多替代性展演機構開始出現,加上跨域性的國際性藝術競態,在21世紀的今日,美術館的功能性要如何維持及突破?藝術家們和美術館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的演化?美術館的時代性和競爭力如何建立?這些問題希望在本次講座裡和大家一起分享及討論。

5
博物館資源的開發與整合
主持:賴香伶/
春之文化基金會執行董事
主講: 賴瑛瑛 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本講座以案例方式討論博物館在資源的開發和整合之下如何創造價值與其社會影響力,講座討論面項如下,

1. 博物館資源:從內部到外部資源, 如典藏,研究,展覽,推廣到社會資源募集等。
2. 資源的開發與整合: Old is New, 跨界合作,博物館群等案例討論。
3. 價值與評量: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6
從美術館的白盒子談起:
展覽的流變與擴展
主持:石瑞仁/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主講: 張芳薇 台北市立美術館策展人
2014.06.06

在現當代藝術的脈絡下,展覽與藝術發展的關係為何?什麼是理想上的好展覽?有趣的或「有效」的展覽?--具有哪些屬性或樣式?美術館的展覽場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什麼樣的展示脈絡?與另類空間的展演有何關係?藝術家與策展人等在其間扮演了什麼角色?在現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展覽場」在實際的與觀念性的角色上,如何演繹?如何轉變?總之,幾十年來的現當代美術展覽,在美術館的展覽空間的經歷是什麼?此項講座,將回溯過去是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展覽歷史,交叉碰觸前述問題,並提出若干案例與觀點。

活動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