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瑪悧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畢業於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系,1990年代回到台灣後重新思考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開始製作關於重新詮釋歷史的裝置和物件。2000年開始策畫社群藝術計畫,如2000至2004年進行的「從你的皮膚甦醒」計畫,以翻轉傳統女紅的概念,透過布與織縫探討女性生命歷程;2006年「淡水河溯河行動」及2007年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則致力於關懷地方社區藝術與環境,2010年與竹圍工作室合作「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獲第11屆台新視覺藝術大獎。2015年獲得第19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獎項。
顏名宏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含空間場域藝術創作、區域文化研究、空間符號學、空間媒體與行為展演、藝術與開放空間策略、公共藝術研究。2005年參與台北公共藝術節「迪化污水處理廠公共藝術徵件」獲選永久設置,後以嘉義北回歸線土地人文生態為創作主軸,進行為期兩年的土地測驗作品〈土地造像‧文化種植〉與〈北回歸線的100個夢想〉(Land spottingⅠ、Ⅱ),2014年以作品〈玉米田時間-家與記憶的渡口〉參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2015年作品〈走入竹光的蒼穹〉參展台中市文化局白冷圳文化節地景裝置藝術展。現為財團法人台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公共藝術簡訊」顧問、文化部國立台中數位圖書館公共藝術顧問、評鑑委員。
龔卓軍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兼《藝術觀點》季刊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象學與當代法國哲學,長期關注身體哲學、美學、現象學、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等議題。